“布洛陀”是壯語“Baeuqluegdoz”的譯音,意為“在山谷里創(chuàng)業(yè)的老人”,是壯族先民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是創(chuàng)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是廣西百色敢壯山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傳說布洛陀是壯族的“始祖公”,是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創(chuàng)世神,他不僅創(chuàng)造天地日月,安排萬物,還教授和指導人們如何開荒耕田、飼養(yǎng)家畜和筑壩引水等,使人們各得其所,安居樂業(yè)。因此,布洛陀在壯族人民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壯族人民居住的地區(qū)至今還流傳許多與布洛陀有關的民間故事,大多數故事都展現了布洛陀對壯族人民的幫助,同時也表達了壯族人民對布洛陀的敬仰和愛戴之情。
《布洛陀》是壯族的長篇詩體創(chuàng)世神話,主要記述的是布洛陀開天辟地、創(chuàng)造人類的豐功偉績,自古以來以口頭方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田陽縣一帶傳承。大約從明代起,在口頭傳唱的同時,也以古壯字書寫的形式保存下來,其中有一部分變成壯族民間麼教的經文?!恫悸逋印返膬热莅ú悸逋觿?chuàng)造天地、造人、造萬物、造土皇帝、造文字歷書和造倫理道德六個方面,反映了人類從茹毛飲血的蒙昧時代走向農耕時代的歷史,以及壯族先民氏族部落社會的情況,在歷史學、文學、宗教學、古文字學、音韻學和音樂學研究等方面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布洛陀口傳詩體創(chuàng)世神話在內容上具有原生性特點,在漫長的口頭傳承過程中,經過一代代的不斷加工和錘煉,藝術性也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它不僅可以幫助人們認識歷史、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還具有教化的作用。
布洛陀文化講述的是布洛陀造天地、造萬物、為百姓排憂解難的故事,主要由布洛陀經書、山歌、故事等3個部分組成。布洛陀文化研究會的主要職責就是對與布洛陀文化有關的事物進行收集、整理、研究以及出版。截至目前,研究會已出版《壯族麼經布洛陀遺本影印譯注》(上中下卷),2017年,該書被選入《中華經典資料庫》。
2006年,布洛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由于歷史及其他各種原因,今天《布洛陀》已面臨失傳的危機,需要采取普查、建檔、研究、出版等手段,并通過建立布洛陀文化生態(tài)保護村、唱誦隊、傳習館以及在相關學校開辦傳習班等方式加以保護,使其能在現代化社會條件下繼續(xù)得到傳承。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刪]
參考資料:廣西民族報網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